此后不久,《开封日报》出版了《共和》,王廷韬参加了《共和》的筹备工作。那时,我想成为一名报社记者。回到单位后,我多次向工厂领导请教。报社领导也多次与我单位商量,但由于工作需要,我的梦想还没有实现。
那时,我非常热衷于为报纸做贡献。1982,《开封日报》恢复出版。第二期报纸通过了我写的新闻稿,从那以后,我开始为《开封日报》撰稿。
为了准确、及时地报道工厂发生的事情,我经常走在工厂车间的各个岗位和工人的灯光下,经常白天采访,晚上写作。我晚上值班。我带着孝心陪着老人,赶紧写了一篇新闻稿,得到了国王助理老师的赞扬。
在写作方面,我注重从报纸记者和有经验的记者那里学习。当他们修改我的手稿时,我仔细地听着,仔细地背着。尤其是当我当场被枪击时,如果我总结经验,提高我的理解力,我就不会灰心丧气。我联系过的编辑和记者包括王廷辽、程岳诚、王鼎、李。Zhichao、李欣烨、徐晓红、王惠、陈建烨、刘慧敏、牛爱武、钱素裕等。他们修改了我的手稿,提出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有关观点。
新闻工作者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。有几件事我没有忘记。王室的主编参观了工厂,拒绝接车,每天在烈日下骑车来回走动数十分钟。他深入基层采访,敲出手稿。他一定把那些联合手稿前起草人的名字,以及我们共同撰写的六篇系列报道都受到好评。党委书记拒绝这样做。几天后,他把钱和食品邮票汇到了工厂。老记者王鼎采访了我的报纸稿件,点点头,说了两句话。这对我来说是鼓励和鼓励。我和我的同事非常自豪地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、敬业尽职的朱。20年前,为了纪念《开封日报》第五十周年,我把《开封日报》写成了一本书。
《开封日报》是我的良师益友,读了很多年,从豆腐块到千言万语,我收集和写了新闻稿和图片,得到了群众的赞誉;读到了,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变成了一个男人。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工厂里举办了10多年的新闻培训。经过培训和培训,许多人成为了生产骨干,优秀的记者,一些市委、市政府机关。还有一些开封日报记者。在第一个开封日报读者节上,我写了第二篇读《开封日报》。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很深的理解。
这些年来,我的退休生活很舒适,很幸福,身体还好,做过五个单位的厨师,做过通讯、保安。我太兴奋了,当我还是保安时,我能够每天读开封日报。虽然我读过许多其他报纸和杂志,Kaif《每日新闻》一直是我的最爱。
退休多年后,我没有放下笔。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在社区内环路上反映社区居民的步行活动和12296;读开封日报写在展馆里。虽然我不能跑去采访和写文章了。当我还年轻的时候,我对《开封日报》的特殊感情一直没有改变。在纪念《开封日报》70周年之际,我不禁告诉朋友们:开封日报在我的心中!
(作者原名王文明,是开封联合收割机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和机械修理车间党支部书记。他于2002退休。
下一篇:技术:黑马公司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
相关推荐:
- 解读新《劳动合同法》:部分临时工有望右转2018-09-08
- 交通部:取消省区收费站将及时2018-09-08
- 加强警察技能训练提高警察保障能力2018-09-08